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战略家必是政治家,唯此方能掌控统一战线

来源:观察网    时间:2023-06-19 18:39:04

战略家必是政治家,唯此方能掌控统一战线


【资料图】

战略才是终极武器,战略家胜过百万雄兵,统一战线是克敌制胜的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的法宝。

1644年,李自成与清军山海关决战,当时是顺治元年,皇太极已死(1636年),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投降满清之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大顺军。此战的胜利,标志以满清为首的蓄谋已久的整合了蒙、藏、回等反明势力的统一战线,于此开始进攻夺取破败的大明江山社稷,进而满清联军入主中原,击溃南明政府与大顺、大西等政权,建立在全国的统治。

1634年,皇太极就已经建成了反明的统一战线,战略上入主中原只是早晚的事情了。也就是说,皇太极以后的继位者,只要不是傻子、呆子和混蛋,就都能够顺理成章统领以满清为首的统一战线,夺取大明江山社稷,这个任务实际上给了多尔衮,所以,1636年皇太极死后,皇太极的儿子年号就叫顺治。

袁崇焕与皇太极相比,哪怕军事天赋相同,但政治不可同日而语。皇太极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袁崇焕只是勇猛敢战的纯军事统帅。所谓屁股决定脑袋,皇太极的战略思维远超袁崇焕,这点不必忌讳。

1626年,三十五岁的皇太极成了后金汗王。1627年,十八岁的崇桢当了皇帝。皇太极军政经验早就千锤百炼,崇桢懂些民意读些古书,其他才能无从具备。

满人当时国力,人口不足百万,八旗兵撑死八万。

1629年皇太极发动进攻,这次不是南下强攻辽东防线,而是向西入蒙古,绕弯南下分兵直捣北京。权威描述为“皇太极由蒙古吉尔布噶都作向导,亲率大军,绕道蒙古,破墙入塞,进攻北京,袁崇焕星夜率军前往救援”。

辽东距后金沈阳三百公里,而绕大弯南下至少一千余公里。皇太极主力避实就虚攻其不备,但路远难测后勤不济,更可怕的是沈阳空虚。明军若北上强攻将如何?因此皇太极冒险战略,遭到众多反对包括其弟多尔衮。当时满清贵族共议制相当民主,汗王不比之后的康乾可“乾纲独断”。史载吵了几天几夜,皇太极鼻子都流血,最终说服各位,以沈阳作抵而一赌国运!

今天仍强调袁崇焕提醒各路防卫都要加强。但明朝就这能耐,有个山海关已上上大吉了。果然西面长城关隘全破,皇太极兵锋直插遵化与蓟县,京城立即风雨飘摇!

消息急报辽东,袁崇焕回兵救驾。这招棋皇太极真是算准了。曾有将领苦求袁帅,返京不如围魏救赵前出沈阳!那儿肯定分兵,明军人数装备远超对手,死战也比救驾有效,迫使皇太极撤兵回援。若沈阳不保,一连串灾难会将使后金陷入灭顶之灾!

问题可以讨论,到底明军回援胜算大,还是直捣沈阳更强势?况且北京坚固当守数月,各路勤王之师一定驰援。而皇太极长驱直入,没后勤打不了持久战。若沈阳陷落,必将在归途中遭夹击而败亡!

可惜袁崇焕只能救驾。这也就是皇太极兵行险招的死穴。明军不是纸老虎,袁崇焕怎就不敢北上?再者北京高墙深垒,后金行军绕远,红衣大炮必然较少,这样的仗敢打吗?纯军事考虑不能。所以政治家皇太极必须向部众分析清楚,什么才是袁崇焕一定回援的理由。

此时皇太极,已对明朝政治体制有了充分掌握,他算定袁崇焕不敢围魏救赵,而必须先解君难。五年平辽的大话变成笑话,崇桢等他报捷而非报灾,京城遇险你这辽东守将,还能重演擅杀毛文龙的狂态吗?崇桢容得下你先斩后奏,容得下你五年平辽吹牛,但京师危急,已不是看你军事战术而是政治态度了。对朕见死不救,对朝廷乃至大明见死不救,你袁崇焕真敢吗?

新史家渲染袁崇焕回京三战三捷如何。但援师浴血苦战饥寒交迫,居然不能入京城稍作歇息。袁崇焕血染战袍箭透盔甲,堂堂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最后还坐小筐“缒城而入,乃下之诏狱“。管你什么英勇抗敌,朝廷早就群议汹汹,你养寇自重还纵寇近京,通敌才致于此!

皇权逻辑就是人家错,孤家不能错。哪管强敌退了,你袁崇焕救驾有功。但这次京城劫难总得有人顶缸,皇上须平息朝野内外的怨气,你姓袁的刑场了断吧。

袁崇焕与岳飞类同,军事家缺乏政治头脑。假如战死沈阳,历史会有壮丽的传说。退一步战死天子脚下,也算功过相抵。但回京不死就是千古罪人。袁若懂政治,一定会换个沈阳死法。而懂政治的崇桢哪怕没有反间计,也要用将军的血,洗白自己窝囊的本相。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15-2022 华南导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5786号-52   联系邮箱: 954 29 18 8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