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时,我就在纸上写下‘自立自强,自主可控’。”自参加党的二十大后,北京首农食品集团三元畜牧奶牛中心副经理丛慧敏奔走于牧场牛棚和分享宣讲会之间,马不停蹄地将冒着热气的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带到基层,向种业科研人员、畜牧业技能人员以及青年学生讲述她的参会体悟,写满笔记和各类符号的工作簿是她履职的有力印证。
丛慧敏是两度走进人民大会堂的“女牛倌”——2017年,她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作为从牛棚走出来的党代表,她认为履职的第一要义就是要“以牛为本”,号召更多青年技术人才进入畜牧业,助力建立和完善奶牛养殖技术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共同为奶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相关资料图)
2002年硕士毕业后,在大多数同学选择进入高校工作时,丛慧敏决定做个“牛倌”,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市大兴区永定河边的金银岛牧场养牛。20年来,她始终坚守在奶牛育种、养殖技术攻关一线,见证并参与到了中国奶牛养殖产业规模化、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中,参与创建的以EDTM为核心的国内首创的现代奶牛生产技术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一开始我根本没想过养牛。”说起与奶牛的结缘,丛慧敏坦言她是“被迫”的。1995年,她阴差阳错地被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畜牧专业录取。那时的她认为,畜牧专业就是像父母那样干些养猪养牛的活,没有太大的学问,“虽然不愿意,但也硬着头皮去读了。”
经过学习,丛慧敏开始意识到养牛不单单只是“喂一把草”那么简单,而是需要营养学、生物学等专业知识的支撑才能“做出一杯好牛奶”。在大学的一次实验中,她第一次品尝到了鲜牛奶,“当时觉得牛奶腥味大,不好喝,现在每天至少喝两瓶牛奶,还会喝保留更多生物活性物质的巴氏奶。”
金银岛牧场位于北京南五环外,没有城市的热闹也没有校园实验室的灯火通明,只能整日以牛为伴,重复着饲养、护理、处理排泄物以及采集数据的工作。
“那时候牧场里的年轻人少,女孩更少,最初有很大的心理落差。”在牧场养牛的那几年,白天,丛慧敏就穿着一身蓝色工装服、白色的雨靴,戴着黑框眼镜,手里拿着日记簿走进牛舍,看着奶牛低头进食,她最喜欢捧一把饲料近距离感受它的湿度和特有的清香;晚上,她伏案总结、研究奶牛养殖和品种选育中存在的问题,逐一攻克技术难题,并和各牧场养殖专家交流养殖经验,最终编写了“三元奶牛养殖技术标准”“三元奶牛养殖技术资料汇编”以及“奶牛繁育专刊”。
2010年,丛慧敏调任位于北京市延庆城区以西10公里的首农食品集团三元畜牧奶牛中心,从“养牛人”变为“相牛人”,从事奶牛育种工作。
“传统奶牛育种就像是抽象的艺术,看不见摸不着,很耗心力。”丛慧敏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奶牛中心是全国重要的种牛供应基地,为培育优秀种牛,服务全国各大小牧场,她和同事们进行大量实验和数据分析,“育种通常要耗时5到6年时间,这很考验技术人员的心性。”
随着分子技术的发展,奶牛中心联合科研机构引入基因组选择技术,实现青年公牛早期准确选择,即公牛一出生就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筛选出含有优质基因的种公牛,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该项技术研究也获得了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丛慧敏还是“营养师”和“翻译官”。她通过分析奶质数据,时时监测乳糖、卡路里、蛋白质等指标,从而改进生产饲养方法;通过观察奶牛站姿、蹲卧频率等肢体语言,读懂了奶牛传递的讯息。
“要把自己当成一头牛,理解牛的生活习性和需求,才能让牛吃好、喝好、休息好。”勇于尝试的丛慧敏还借助智能化技术改造牛舍生产工艺,改传统饮水槽为自动电加热水槽,配置温湿度指数感应器、喷淋设备,安装牛脚环自动监测奶牛起卧次数和肢体健康状况,“奶牛中心也是全国首家应用机器人挤奶的牧场,智能化、现代化、规模化的种牛养殖是必然趋势,也对我们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7年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后,丛慧敏便又开始思考如何将良种技术更好地推广、惠及全国更多中小奶牛养殖户,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她牵头组建了奶牛技术服务团队,为全国各地牧场提供奶牛繁殖配种等服务。
“刚开始团队就几个人,现在有100多人,几乎都是年轻人,服务的牧场达200多家。”丛慧敏说,“哪有牛团队就去哪,在一个牧场待上1个多月也是常有的事。”
2020年起,丛慧敏又有了个新身份——把关人,分管位于北五环上清桥东北角的北京奶牛中心乳品质检站工作并兼任站长。
“10多个乳品检测实验室充满了奶香味,所有品牌的乳制品在北京市场上市前,都要在此进行相关安全、营养等指标的检测。”丛慧敏介绍道,“以前人们能喝上安全、卫生的牛奶就行,现在是要喝好奶,对低脂、低糖、易消化等功能性牛奶需求增加,这是乳业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丛慧敏一边分享、宣讲会议精神,一边思考如何结合本职工作助力种业振兴。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当前,我国奶牛育种在良种资源、算法、评估模型、基因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已达到国际水平,但因乳业整体起步较晚,仍存在一些关键短板,“未来,我将继续扎根‘牛事’,为奶牛核心种源自主可控以及基因芯片、奶牛性别控制等技术的自主研发贡献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姗姗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酿造葡萄酒需要多长时间?_送闺蜜二三百左右的礼物合适吗-全球速读
下一篇:最后一页
Copyright 2015-2022 华南导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5786号-52 联系邮箱: 954 29 18 82 @qq.com